內部挑戰(zhàn)——產能過剩、外儲居高和能源緊缺
據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生意社統(tǒng)計,2013年中國大宗商品中,存在產能過剩的產品占比為48%,而在產能過剩產品中,產能利用率低于80%的產品數占了四分之三。
另外,過去十幾年以來,中國的外匯儲備快速上升。目前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超過3.8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筆龐大的資金急需找到風險、流動性和收益率兼顧的投資渠道。
此外,中國的原油消耗量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中國的原油和天然氣對外依賴度也逐年上升,其中原油對外依賴度已接近60%。而中亞原油天然氣 儲備豐富,2012年,哈薩克斯坦原油儲量列全球第12位,占全球比例1.8%;土庫曼斯坦天然氣儲量列全球第4位,占全球比例9.3%。“一帶一路”將 促進中國和中亞在能源等領域的合作,拓寬中國的能源渠道。
外部機遇——新興經濟體公共基礎設施不足
當下,新興市場經濟體普遍面臨著公共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
IMF數據顯示,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新興市場和發(fā)展中國家經濟體盡管公共資本存量的GDP占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基礎設施水平)略有上升,但 有效公共資本存量GDP占比有所下降。有效公共投資存量在公共投資存量里除去了無效投資的影響,更能反映發(fā)展中國家的實際公共資本存量情況。另外,實際公 共投資GDP占比80年代后也大幅下降,直到最近幾年才又有所攀升。
與發(fā)達國家相比,發(fā)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水平差距較大。從人均數據來看,發(fā)展中國家經濟體人均公共資本存量遠遠低于發(fā)達國家。
具體來看,新興市場經濟體的人均發(fā)電量僅相當于先進經濟體水平的五分之一,而低收入國家的人均發(fā)電量僅相當于新興市場經濟體水平的八分之一左右。人均道路存量的差距也與此相當。
差距就意味著巨大的潛在需求。IMF在10月發(fā)布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關于基礎設施建設的專題討論里表示,先進經濟體目前的借款成本低、需求疲軟,而許多新興市場和發(fā)展中經濟體存在基礎設施瓶頸,增加公共 基礎設施投資能夠在短期和長期內提高產出。而“一帶一路”正好順應了這波即將到來的全球基礎設施建設浪潮。
金融載體——金磚開發(fā)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如今,中國政府已經逐步為實施“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搭建好了金融支持平臺。
2014年7月15日,金磚五國在巴西福塔萊薩宣布成立“金磚國家開發(fā)銀行”,同時建立了“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興 業(yè)證券認為,這標志著“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正式啟動。前者由5個創(chuàng)始成員平均出資,而應急基金里,中國則擁有38.95%的投票權。金磚國家開發(fā)銀行將于 2016年在上海成立。這一金磚貨幣體系,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重要實施保證。
另外,2014年10月24日,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等21國在北京簽約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其也將成為中國進行資本輸出的重要平臺。據亞洲開發(fā)銀行預測,2010年至2020年十年間,亞洲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8萬億美元,而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fā) 銀行目前每年能夠提供給亞洲國家的資金大概只有200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的數額更是僅為這些資金的40%至50%。這其中的一部分資金將會由這兩大行來填補。
2014年,11月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作主旨演講時又宣布,中國 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fā)、產業(yè)合作等有關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而且,絲路基金是開放的,歡迎亞洲區(qū) 域內外的投資者積極參與。此前,有媒體報道稱,絲路基金規(guī)模或為1000億元(約為163億美元)。
另外,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在近年明顯加速。自2008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已先后與25個國家(地區(qū))的央行及貨幣當局 簽署了貨幣互換協(xié)議,涉及規(guī)模為27332億元人民幣。其中,2014年中國央行先后與新西蘭央行、蒙古央行、瑞士央行、斯里蘭卡央行、韓國央行以及俄羅 斯央行等簽署的貨幣互換協(xié)議規(guī)模達7100億元人民幣。另外,今年10月,歐元、新加坡元已成為繼美元、日元、澳元、新西蘭元、英鎊之后,第六和第七種可 直接和人民幣進行交易的貨幣。
興業(yè)證券認為,人民幣的國際化也是人民幣去美元化,釋放外匯儲備的過程。當人民幣可以和其他主要貨幣進行直接兌換之后,意味著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 中,過去被作為貨幣發(fā)行保證金的外匯儲備將被釋放出來,成為可以動用的一種戰(zhàn)略性資產。人民幣國際化釋放的巨額的外匯儲備,將是中國實行資本輸出戰(zhàn)略的重 要保障。而未來海外基礎設施投資的融資,無論采取股權模式還是債權模式,又將反過來助推人民幣的國際使用。
企業(yè)蓄力——內部重組全球布局
受中國領導人的“高鐵外交”以及企業(yè)自身的推動,今年中國高鐵企業(yè)已斬獲1300億元海外訂單,遍及除南極洲以外的六大洲。最近斬獲的項目包括 2014年11月3日北方國際與德黑蘭軌道車輛制造公司在北京簽署的價值56.14億元人民幣的《德黑蘭504輛碳鋼地鐵車供貨合同》。
在國際港口的投資建設運營合作方面,中國也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如中國企業(yè)已經投資建設和運營了斯里蘭卡科倫坡港集裝箱碼頭以及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集裝箱碼頭等。此外,深圳港也已經與全球14個重點港結成友好關系,下一步還將繼續(xù)拓展友好港的范圍。
企業(yè)為提高國際競爭力進行資本重組也是其為資本輸出蓄力的一大看點。
一個月前,招商輪船(601872.SH)與中外運長航集團分別拿出了5.66億美元和5.44億美元在香港合資成立新公司中國能源運輸有限公司(China VLCC),從而擴大運力規(guī)模,組建國際上規(guī)模領先的遠洋油輪船隊。
另外,近期中國政府還在推動中國南車中國北車合并。此舉普遍被認為是為了中國高鐵更好地“走出去”,避免兩家公司在海外惡性競爭、互相壓價搶標。未來中國在核電、電力等領域或許也會采取類似整合的措施。
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APEC主旨演講中所說,“隨著綜合國力上升,中國有能力、有意愿向亞太和全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特別是為促進區(qū)域合作深入發(fā) 展提出新倡議新設想”。以“一帶一路”為先導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既可以向外轉移剩余產能,升級出口結構,化解能源緊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全面提升 綜合國力,也可以解決新興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面臨的資金和技術瓶頸;既是彌補全球失衡的一石二鳥之舉,也是帶動中國和平崛起的必由之路。